記者5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張閆遺址發現西漢時期聚落址。根據發掘資料推測,張閆遺址應為安陵邑下轄的鄉一級建制聚落,這一等級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目前極為罕見,對研究秦漢時期基層社會機構的設置、管理及經濟、文化等奠定了基礎。
張閆遺址位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東南約1公里為漢安陵邑北界,周邊2公里范圍內曾發掘多處兩漢時期遺址、墓地。
2023年至202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該遺址展開工作,清理房址、灰坑、水井、道路、壕溝、墓葬等豐富遺存,厘清了該遺址自西漢時期聚落址——東漢、晉十六國、北朝、唐宋時期平民墓地——清代建筑址及平民墓地的演變沿革脈絡。
據介紹,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發現為西漢時期聚落址及出土封泥。聚落由道路與水利系統、居址、手工業遺存等要素構成,時代自西漢早期延續至西漢晚期。聚落內部以道路或壕溝分區,其中一條東西向道路橫貫遺址。居址有半地穴及地面式房址兩類共80座,密集的灰坑、水井圍繞居址分布,手工業生產種類有制陶、鑄幣等,兒童陶棺葬集中分布于道路兩側。
考古人員還在該遺址發掘出土封泥665枚,集中發現于18座灰坑中。印文內容可分為安陵邑屬官、專門機構、縣以下基層組織、私印等五類,其中以安陵邑屬官、縣以下基層組織最多。
所見安陵屬官有“安陵令印”“安陵丞印”“安陵右尉”等,專門機構均與倉儲職能相關,如“少內”“庫印”“倉印”“廄印”等;下轄鄉名見有“西鄉”“中鄉”“北鄉”“都鄉”等,以“西鄉”發現最多。
專家表示,作為漢惠帝安陵邑的組成部分,張閆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是西漢帝陵考古,特別是西漢陵邑考古的重要發現,對于西漢陵邑規模、分區、內涵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結合遺址內發現的東西向大道,用其串聯周邊其它漢代遺址或墓地,有助于構建安陵邑周邊遺存的格局脈絡,并以此為契機推動關中地區漢代鄉邑制度研究走向深入。
該遺址大量封泥的出土,是繼漢景帝陽陵邑封泥發現之后,陜西乃至中國北方地區漢代封泥的又一次重大發現。出土封泥時代明確、數量較多、種類豐富,絕大多數為首次發現的新見實物,為進一步研究西漢陵邑管理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