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并答記者問。其中臺灣《聯合報》記者對總理提問,問及總理去臺灣走走的問題時,總理引用分居兩岸的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團圓表達去臺灣的愿望。下文為引自新華網發布的記者招待會現場記錄:
[臺灣《聯合報》記者]總理你好。想請教您有關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問題,您兩會之前和網民交流的時候提到說在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時候,考慮到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還有臺灣中小企業以及農民的利益,大陸這邊可以讓利,那能不能請您向我們透露一下大陸讓利的實質內涵是什么?您認為今年6月兩岸可以簽署ECFA嗎?去年您在這里有一段溫馨的談話,您說想到臺灣去看一看,如果兩岸簽了ECFA后對您到臺灣走走看看會不會創造更好的條件?
[溫家寶]我知道商簽協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是正因為我們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可以解決的。我去臺灣的愿望依舊是那么強烈,因為我認為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
我講一個故事你可以告訴臺灣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灣故宮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今年是《富春山居圖》問世660周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以政協提案的形式提出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展示”,為了彌補藝術史的一個缺憾。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何水法曾與記者談到《富春山居圖》:“浙江有一方好山水,也成就了無數山水畫大師,名品甚多,其中堪當‘神品’的當數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然而,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富春山居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我以提案的形式倡議,成立相關機構,向浙江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圖》真跡,于2010年,在作品誕生地富陽進行合璧展出。”
相關:
《富春山居圖》的傳世之路 (引自《信息時報》)
《富春山居圖》有兩幅,一幅至正七年開始起稿,經過三四年之后才題款,歷經十年完成,是繪贈“無用師”(據考證為鄭無用道士)的。另一幅被認為是“偽跡”,稱為“子明卷”。圖上款識:“子明隱君將歸錢唐,需畫山居景,此贈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秋。”從這段題款可以知道此畫是為“子明隱君”畫的,公望年70歲。上幅“無用師卷”公望年82歲。從這兩幅題款看,相差12年。
《富春山居圖》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并被認定是“黃公望真跡”,愛不釋手。每觀賞一次就題詩一首,先后題了48年、50多處,而且仍然意猶示盡,最后在前隔水題有“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的識款。此“子明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被認為是“真跡”的“無用師卷”,自鄭無用道士收藏后,經過一百余年,到了明朝在蘇州重現,最初由大畫家沈周收藏,大約在成化年間被董其昌在北京購到,并珍藏于書禪堂。董其昌在萬歷年間將此畫賣給了吳正志;吳正志又將此畫傳給他三子吳洪裕。
吳洪裕是當時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一生到死最喜兩件寶,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跡》,另一件則是《富春山居圖》,于是,在他臨終時,他叮囑他兒子把這幅畫燒了,“炎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畫。在燒完永智的真跡“千字文”后,他的侄兒吳子文不忍名畫被毀,急從火中搶救出來,可惜畫的前段已被燒壞數處(卷首部分經過修補后,題為《剩山圖》,也保留下來)。
大約在1730年間,畫卷的主要部分流落到了中國繪畫重要的收藏家安岐手上。他先是收藏了仿本,才又收藏了真品。當時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圖》,所以一收到仿本,就馬上在空白處品評題字,一共題了55處,整幅畫變得面目全非,而真品卻由此逃過一劫。從此,這幅長卷分為兩段,后段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一段在抗日戰爭時期由現代名畫家吳湖帆先生收藏,后由浙江博物館收購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