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過這么多的收藏家大規模地購買當代藝術作品,他們是畫廊、拍賣行和博物館的招徠的對象。這為他們帶來了巨大媒體反響和國際關注。藝術家也因為他們而名聲鵲起,收益不菲。收藏家是否是全球藝術產業的關鍵人物呢?
“我覺得,公眾關注我們的展覽是件美妙的事情。他們的興趣過去幾年有了引人注目的提升”,在當代收藏界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英格維爾特·葛茨(Ingvild Goetz)說道。她對藝術品品質的可靠判斷和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已成為業界的傳奇。1993年,她在自己慕尼黑住所開創了第一批私人博物館之一。這座瑞士建筑公司Herzog & de Meuron的早期簡約風格大師作品,如今已成為眾人朝拜的圣地。
不計其數
國際輿論界也獲悉,近二十年來在德國新涌現了數量驚人的私人收藏,有些甚至自己擁有令人贊嘆的展示空間,成為眾人仰慕之地。
漢堡市哈爾堡區的律師兼商人哈拉德·法爾肯貝格(Harald Falckenberg)上世紀90年代起才涉足藝術,他出資修葺了一處工業建筑,6000平方米的空間不僅用于展示部分他自己收藏的約2000件各種類型的藝術品,也為其他私人收藏、個展以及主題展覽提供場地。他對荒誕、乏味和挑釁性的作品情有獨鐘,他出版了有關藝術產業問題的著作,并參與相關討論。
在巴登-巴登州,出版商的兒子弗里德-布爾達(Frieder Burda)于2004年開創了一家頗受贊譽的博物館,博物館由其朋友、美國建筑師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設計。他收藏的20世紀、21世紀著名繪畫不僅是“沒有期限”、而是長期向觀眾敞開大門。
2007年是藝術大事年,在這一年,齊格弗里特·維斯豪普特(Siegfried Weishaupt)在烏爾姆市中心為自己的藝術大廳舉辦了落成典禮,并公開宣布,他的收藏都是出自直覺。藝術大廳的藝術總監是他學習藝術史的女兒。
同年,在杜塞爾多夫的上卡塞爾區,32歲的企業家、企業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尤利婭·斯托舍克(Julia Stoschek)在從事了不到四年的收藏后,搬進了由柏林的庫恩·馬爾維奇(Kühn Malvezzi)建筑設計公司所設計改造的一所工業建筑。她在這個3500平方米大小的空間中展示自己收藏的媒體藝術、電影以及攝影作品,并且居住在里面。她快速建立起了頗具影響的人際網絡,忙碌往返于柏林和紐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