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臺北雙年展之后,兩年一度的2010臺北雙年展已經起跑,將于9月初盛大開展。本屆將由伊朗籍的提達·佐赫德(Tirdad Zolghadr )以及臺灣的林宏璋擔綱,共同策劃今年的第七屆臺北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
Zolghadr現居住在柏林,身兼獨立策展人及作家,是frieze雜誌等出版物撰稿人,并任教于紐約巴德學院策展研究中心。 Zolghadr近期擔任2009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家館策展人,也是威尼斯雙年展顧問群成員,同時是2005年沙加雙年展 (Sharjah Biennial )策展人之一,并與Nav Haq合作一長期展覽計畫 Lapdogs of the Bourgeoisie ,他同時也是藝術家養老信託( Artist Pension Trust )、古根海姆迪拜分館( Guggenheim Abu Dhabi )策展顧問,及Cabinet雜誌主編。Zolghadr的第一部小說《Softcore》于2007由Telegram Books發行(已翻譯成德語,意大利語,法語)。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有:斯洛維尼亞馬拉藝廊展覽及他的第二部小說《Top Ten》。
林宏璋現居住于臺北,紐約大學藝術與人文博士,是藝術家、作家與策展人,任教于臺北藝術大學。林宏璋曾參展2004臺北雙年展、鹿特丹電影節國際展覽(2008)、曼徹斯特亞洲叁年展(2008),也是2007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的策展人。他對文化現象的熱忱反映在其文字及創作。出版過《界限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 : Blurring Boundaries: Interdisciplinary Art in Taiwan 及《后當代藝術徵候:書寫于在地之上》,并自2004年成立頻道 (Channel A )藝術團體。
2010年臺北雙年展舉辦日期:2010/9/7 - 2010/11/14
藝術雙年展與其它一般展演的差異到底為何? 有些人認為雙年展僅僅是個簡單的公式:“ eflux廣告+(預算×展出空間÷藝術家人數)”。但有些人認為雙年展的重要性在于藝術可能性, 營造出不明確的暫時情境,讓藝術意義重新生產。以后者的概念作為前提,2010臺北雙年展發展下列概念,重新架構傳統雙年展形式:
·2010臺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們在展演過程中會有更大更多的介入。除了展出新作之外, 藝術家將發揮他們多面向的才能, 如教育、社會行動、田野調查、工作坊、甚至共同策展。 在接下來幾個月, 藝術家共同決議臺北雙年展的面貌。
·2010臺北雙年展從以往歷屆雙年展計畫發展檢驗雙年展本身的歷史機制,將邀請過去參展藝術家批判的響應其作品,企圖呈現臺北雙年展縱向及橫向的歷史及在地關照。
·臺北雙年展包含多元的展演計劃,以限地制作、新作、過程性作品、及論述空間生產等等不同方式展開展演現實。
·2010臺北雙年展以復合的時間感呈現事件式的展演活動,并且讓展覽的效用能在閉幕之后繼續延續,發展持續發酵的有效性的行動及展演計劃。
·為了讓藝術生產及其基底能在城市中產生串聯效應,臺北多處獨立藝術空間及組織將與雙年展合作各種不同的計劃、展演、事件及行動。
·呼應實驗性策展概念,邀請批判性的專業人士參與“人造衛星計劃”,并積極響應雙年展本身的問題,并在展演間產生深度之介入活動。因為“藝術的生產狀態”就是原本雙年展就應該處理及因應的問題, 2010臺北雙年展將不會有任何制式的展覽標題。如果雙年展不同的美學及政治的標題讓各個雙年展有所殊異,那么,我們所關心的是:雙年展本身更精確更有效的模式?畢竟,一般雙年展的目標可以利用別的方式更有效解決,例如:城市營銷、專業社群的培植、社會行動的訴求等, 可是一般雙年展在這方面的成果相當令人失望。這說明了雙年展的“工具性”在當代的失效,更別說其藝術是否能產生任何效用。 2010臺北雙年展正是從反思雙年展本身作為契機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