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覽——江山多嬌
展覽時間:2015-07-20 至 2015-07-27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
展覽場地:13—17號廳
前 言
在中國人的眼中,自然山水既是“嚴肅的靈場”,也是“精神的桃花源”(傅抱石語),它喻示了倫理,蘊涵著自由,表達了理想,寄托著鄉愁。人們往往從精神層面來闡釋其宗教、哲學、社會、政治、文化、藝術意義。經歷代匠師、藝術家的實踐和理論家的歸納、總結,山水畫形成了學理謹嚴、技法全面的體系。就表現而言,山水畫將人的主觀意念投射到了客觀存在,畫中寄托著高潔的品格和濃郁的詩情,它既是人格精神的彰顯,也是中華美學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的視覺表征。
近現代以來,隨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以及西方藝術思想的滲透,畫家筆下的大千萬象伴隨著筆墨呈現出一股新的氣象。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不僅水墨山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油畫、版畫、水彩等描繪自然景象的不同畫種,也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逐步為中國的畫家所掌握,并在學習、融匯、發展中走向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在時代發展中藝術家們的創造,也佐證了在東西方交流中文化的異質同構現象,透過這現象,我們看到了天與人的同化,藝術與自然的對話。
20世紀的山水畫與傳統拉開距離的最重要因素,便在于受中國畫改良論的影響,以寫生入畫,藝術家們在觀察與表現中對應古代畫譜,在山的“勢”和“質”中,在水的“動”和“韻”中研究程式、畫法,于勾、勒、皴、染中尋找合理性與創造性。新中國建立后的三十年,在黨的文藝方針路線指引下,美術創作的觀念形態、服務對象以及表現形式,均要求畫家們以生活為基礎服務于工農兵,在“寫生中”體察自然山水的不同神氣,注重對筆墨成法進一步印證參酌和揣摩總結并加以創新,表現題材主要包括建設場景、革命圣地、領袖詩詞、河山新貌等。于此,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對象有了改變,對山河的理解有了新意,隨之畫法畫風有所突破,表現空間得以拓展,視覺面貌煥然一新。畫家們承傳統之法,秉持世紀初寫實之主張,開啟時代山水畫之新風,用生花妙筆,“為祖國河山立傳”(李可染語)。油畫、版畫、水彩畫中的山水風景,也是畫家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一方面,西方風景畫的語言形式與中國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對象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呼應,西北的高原窯洞、江南的水鄉拱橋、各地村落民居等極富民族特色的景物被一一攝入畫面;另一方面,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影響與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并行不悖,不僅使現代都市景觀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建設等題材成為畫家筆下的圖像,也使中國傳統藝術語言得到深度挖掘并與西畫材料有機融合。由此,油畫、水彩等西方繪畫形式油然生發東方靈性,注入詩意和寫意。風景畫的審美范疇和現實主義的創作疆域得以拓展。當然,也應該看到,這一時期表現祖國山河繪畫作品的主流是政治色彩鮮亮、明麗、濃郁。它是對自然山水英雄化的表達,它對應著紅光亮、高大全的人物畫創作,使作品彌漫著革命熱情和理想主義的光環,烙上了極為鮮明的時代印記。
“文革”結束后,畫家們開始反思歷史,在對現實的關注與理解方面,更為注重獨立思考和個性化的表達,強調藝術的自律性,以多元的方式和開放的胸襟創作出一批富于個人獨特藝術感受與真摯情感的佳作。美術界關于形式與內容關系的討論,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寫實不再是唯一的表達手段,繪畫所承載的意蘊也遠遠超過了單純的“再現”與“歌頌”,多種現代造型語言的運用,充實與擴展了畫家的表現方法與技法,也促進了思路、思想的開闊。作品的題材、結構、技法、形式、意境,超越了既有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定勢。豐富多彩與個性彰顯成為此階段的顯著特征。畫家以東方文化傳統和藝術精神為根基,吸收自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現代主義之優長,追求自由表達與自然流露,實現了中西繪畫的精神對語,顫動的點彩,靈動的筆觸,悠游的線條,映照出時代的審美品格。
可以看到,中國畫家筆下的山水,多了抽象與構成的意味,多了主觀表現的成份,更重視覺圖式的表達。在意境上,從田原牧歌、詩情畫意的古典審美走向了形式明朗、情感熾烈的現代表現。一些傳統畫家,別開生面,其山水畫作云煙浩渺,屈轉縈繞,群峰躍動,水興波起,萬象隱現,千姿競呈,它們真氣涌動、勁健高華,凝積著民族審美的聰明智識、曠達心懷。它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文化的映襯,也是人們精神面貌的寫照。本次中國美術館推出的“江山多嬌”主題展覽,既是年初“人民的形象”展覽的延續,也是典藏活化系列展的深化。前者是以人民為歌頌對象的藝術表現,后者則是通過對自然描繪而贊美時代。兩個展覽構成姐妹篇,旨在通過館藏精品向社會公眾展示新中國以來關于山水、風景題材美術創作的成果與發展脈絡,引領觀眾感受畫家們如何將個人心象、時代氣象與自然景象化合出動人作品的心路軌跡,從而進一步直觀體會到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
“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些先賢之見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它不僅道出了創作路徑和審美追求,更說出了藝術真理。
愿廣大觀眾透過藝術家的創造,看到的不只是山水,而是文脈,是綿延的文化源流。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