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首個互聯網產業示范點落戶東家APP,并于2016年7月2日正式舉行掛牌儀式。
手藝中心選擇東家作為首個示范點,是基于后者對于互聯網+手藝模式的探索,能從根本上解決手藝傳承的問題。
手藝傳承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商業問題,手藝人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其商業價值被市場所認可的話,就會吸引更多的新鮮血液涌入,來學習、繼承這門手藝,比起單純依靠政府保護,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具有更大的威力。正如手藝中心主任趙普所言:“單純靠政府文化保護(手藝),就像把早產兒放進了保溫箱,雖然在那里能保證他的生命體征,但最后還是要讓他在正常空氣中生活”——這“正常空氣”就是一個合適的商業形態,而這是需要去探索的。
東家在這一點上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案。上線之初就明確了“東方匠人及其手作”定位的東家APP,在一開始就吸引到了精準的目標用戶,這撥人也是愿意為手工藝品高于同類用途工業品的市場價格買單的潛在客戶。
手工藝品不同于工業產品的機械化和標準化,它的產量少而精,制作過程緩慢,對它價值的認可也就會因人而異,愿意為它買單的人首先要懂得欣賞它的價值。劉嘉玲曾到日本花高價購買了一只竹籃子,這個“高價”——除了上等的原料和精細的做工之外,更是對手藝人的匠心、專注以及由此產生的物品本身“美好品質”的認可,比如這里的竹籃子,竹子用久了會變成老紅色,隨著年歲的增長反而獨具美感。國內市場現在不乏此類用戶,他們對手藝品有需求也有相應的經濟能力;另一方面,國內也存在許多的匠人,在用心制造這樣的美物——問題是在這供需兩端之間,需要一個合適的平臺,將兩者匹配起來。
上線一周年,就已經吸引3000+位匠人和70萬+用戶入駐的東家APP,正是這樣一個平臺,當然這結果并非一蹴而就。東家一開始就不走廉價路線,而是對匠人和手作嚴格把關,以品質取勝,堅守這一點才得以慢慢在用戶間樹立起良好的口碑以及自身的品牌形象,對于有購買需求、但不知如何從良莠不齊的市場上進行篩選的用戶來說,“能夠入駐東家”本身就成了一個篩選標準,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東家平臺的客單價遠高于其他平臺了。
東家的這一特質,也讓其與華為惺惺相惜。作為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項的第一名獲得者,華為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公認的“匠心”代表。在此次掛牌儀式上,華為為東家的匠人無償提供十臺手機,作為與東家戰略合作的開始,雙方還將在今后的合作中,探索更多關于手藝傳承的可行之路。
手藝中心主任趙普認為: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傳播是最好的潮流。而東家正在踐行這一理念。東家平臺上的手藝品,大多是日常可用之物,用戶購買之后也并非“供著”它們。手工藝品做工精細,用料講究,非常“好用”,因為這種“好用”人們也更愿意去分享,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潮流。
或許在不久之后,“讓傳承成為潮流”這一東家的口號以及趙普的希冀,就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