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3日下午,“何為藝術”張肇達具象與抽象畫展在山水美術館圓滿開幕,近二百位來自社會各界的重要人士參加了本次開幕式。此次展覽同時展出張肇達先生的具象人物與抽象水墨作品,嘗試與觀者共同探討藝術的本質。

開幕現場
在開幕式中,策展人文迪女士介紹,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從藝術家張肇達近期完成的系列作品中,挑選出來的兩個最具沖突感的系列,分別是“注視者”系列具象人物油畫和“M13”系列的抽象水墨。希望能在這個展覽所呈現的沖突感中,嘗試和觀者一起探討三個問題,藝術從具象到抽象不變的是什么?是什么讓這如此相異的兩者都被視作藝術?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藝術家張肇達
山水美術館拓展總監王鵬先生在歡迎辭中表示,山水美術館一直在找尋當代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參展,十分榮幸本次能邀請到張肇達先生到山水美術館,同時希望能與張肇達先生以后有更多的合作。

山水美術館拓展總監王鵬
中國國學院執行院長高嗣
中國國學院執行院長高嗣先生代表中國國學院祝賀張肇達先生的展覽開幕,他表示張肇達先生的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涵養和深刻的東方思維,對張肇達先生的藝術造詣表示贊嘆。

策展人文迪
開元基金公司董事長徐驥先生闡述了對本次展覽“何為藝術”的理解,以及分享了與張肇達老師未來的系列藝術計劃。
藝術家張肇達在開幕式中,與嘉賓分享了展出的兩個系列作品的創作發想,闡述了他本人與藝術的關系,以及對展覽主題的理解。任何藝術創作對于張肇達來說,皆是記錄他對生命與宇宙領悟的過程,他希望他的藝術能帶給更多的人心靈的撫慰和力量。

張肇達與著名文物鑒賞家孫洪琦
藝術從具象到抽象:
十四世紀,以文藝復興的達·芬奇為代表,藝術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對主體“再現”的形式。達·芬奇寫實主義的傾向,崇尚人性,將科學與藝術、理性與感官結合,以將人從神權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通過對主體的出色“再現”去表達思想,是藝術以“再現”作為目標的至高表現。
十九世紀,到了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的出現,抽象藝術中畫面主體的消失,終止了藝術的“再現”,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具象藝術分道揚鑣。藝術以一種“抽象”的形式出現,如何在“抽象”中做更真實、更純粹的表達成為了藝術的追求。
漫長的藝術史中,十四世紀的藝術品與如今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品相比較,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是什么讓這如此相異的兩者都被視作藝術?由此,我們可以思考藝術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藝術的真諦是什么:
藝術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張肇達通過自己的經歷和不斷地創作中一直深思的問題。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文藝復興的柔美,有對主體的精細刻畫,對人性對生命的贊揚,對現象的深思,又有當代藝術的純粹,有對抽象的結構性和表現性的感悟,對理想對真實的向往,對精神的探尋。
從具象到抽象,張肇達的藝術就是這個對峙的一個融合體。他的具象人物作品有著精細雕刻與肆意破壞的碰撞,他的抽象水墨有著色彩空間與自然寫意的融合,這都是他在有意無意之中,在尋找藝術真諦的路上留下的筆觸。
作為一位藝術家,張肇達并沒有想要給出一個關于藝術真諦的正確答案,他想要做的只是呈現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具象與抽象都是藝術,那只能證明具象與抽象都不是藝術的本質,那么藝術的本質或許只能是眼睛看不到的,或許是那個深思的靈魂。

張肇達與嘉賓
藝術從具象到抽象,如果看的到的都無法連接,那只能是無法看到的起了連接的作用。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29日。
室外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