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家左右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管理規范、配套完善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擁有知名品牌、引領行業發展、競爭力強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領軍企業,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意見指出,當前我國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科技對文化建設支撐作用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意見圍繞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加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提升文化裝備技術水平、強化文化技術標準研制與推廣等八項重點任務進行了具體工作部署,以進一步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意見明確,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走向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重點研發智慧型呈現技術,開發數字化文化產品,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加快文化服務業智能化升級,支持智能技術和創新服務在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印刷復制、廣告服務、會展服務等傳統文化產業中的應用,實現服務模式和業態創新。
意見強調,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對文化和科技融合相關工作給予必要的支持。鼓勵文化科技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依法依規設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產業投資類基金,發揮其撬動成果轉化、中小企業創新、新興產業培育等作用。鼓勵并支持具備條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開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促進文化科技項目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雙贏。鼓勵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智能化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數字化采集、文化體驗、公共文化服務和休閑娛樂等專用裝備研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發利用,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制造強國建設、網絡強國建設和數字中國建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意見還提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重點突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文物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等領域系統集成應用技術,開發內容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優化文化數據提取、存儲、利用技術,發展適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數字化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