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育是新時代我國鄉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具有激發鄉村文化內生活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以及傳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價值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鄉村美育,鄉村美育對于青少年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有在校生6000多萬,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6-16歲是孩子正處于生理、心理、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變化的關鍵階段,是建立正確世界觀、培養健康的情緒與精神狀態的關鍵時期。當前美育城鄉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在鄉村學校美育專業教師及其培訓資源匱乏;美育課程數量少、質量低、考評弱;鄉村學校美育硬件配備使用率低,鄉村校外美育資源缺乏及城鄉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因為升學指揮棒的原因,大多數學校和老師更偏愛關心學生“鯉魚跳龍門”的知識能力,很多有藝術天賦、熱愛藝術的農村孩子很難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龐大的兒童青少年基數和鄉村美育存在的問題短板,對新時代鄉村美育提出了迫切需要。
為此建議:
一、優化鄉村美育課程資源。結合鄉村當地文化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外經典藝術、青少年藝術興趣需求、審美素養提升內在規律,以及數字化發展趨勢等多個維度,合理規劃設計美育課程,比如,鄉村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可增設當地的戲曲、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加強鄉村美育課程建設,把鄉村藝術教育、藝術療愈、藝術人才培養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構建并推動實施。用鄉村美育來培養審美、療愈心理、學習技藝,進而陶冶情操,感知美好生活。
二、強化鄉村美育師資隊伍。美育課程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美育老師,隨著美育課程的豐富,需要先解決美育師資短缺的問題。建議繼續推進特崗教師計劃,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體美教師傾斜;統籌社會資源,發掘鄉村當地的民間藝人或有藝術專長的人,鼓勵并支持城鎮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師生、具有藝術素養的其他高校師生等下鄉開展藝術支教,充實鄉村美育師資。還可以返聘一些師德高尚、身體素質良好的已經退休的美育老師,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對美育課程的開展進行有效的指導與建議。
三、拓展鄉村美育實踐基地。近年來,各大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了一大批青年學子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當中,為鄉村孩子們帶來了美術、音樂、舞蹈、剪紙、創意設計等方面的美育熏陶、藝術教學。此外,借助數字技術共享教學資源,以“云端課堂”模式讓鄉村孩子享受專業教師教學,也是打破美育地域限制的有效做法。
四、加強鄉村美育調查研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強對新時代鄉村美育的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解決鄉村美育相關問題和需求。支持高等校園相關理論工作者,對鄉村美育的模式、規律、成效、經驗等進行多學科多視角研究,推動鄉村美育實踐和理論走深走實。(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焦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