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詔遠徙圖》局部
一幅再現600年前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民的繪畫長卷河南安陽問世。引起了藝術界的極大轟動。近日,在滑縣一個農家小院里,目睹了農家父子秦子郡、秦廷昭創作的這幅長卷。
今年52歲的秦子郡是滑縣城關鎮北關村一位普通農民,自幼喜愛繪畫。在他的熏陶下,兒子秦廷昭也畫得一手好畫。在秦家父子簡陋的住室里,秦子郡向記者介紹了作畫的初衷:“俺從小就聽父輩們說,咱們這一帶都是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底下遷來的,就一直記在心里不能忘懷,現在俺要用繪畫的形式將當時大規模移民的過程完整展現出來。”
明朝初年,朝廷曾多次從山西遷民到中原及東部地區,每次遷民因均在洪洞縣大槐樹下辦理相關手續,所以今天我們習慣說“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底下”遷來的。為了創作“移民圖”,秦家父子耗時數月,遠赴山西尋根,查閱歷史資料,并多次到滑縣周邊市、縣走訪,與老人們座談,盡可能收集較為翔實的材料。
2009年2月,秦家父子著手創作,歷時整整一年,完成了整幅十米長的洪洞遷移圖。秦家父子將這幅巨作命名為《應詔遠徙圖》。
《應詔遠徙圖》卷長10米,寬0.45米,整幅畫氣勢磅礴,規模宏大。全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再現的是應詔遷徙的農民聚集在洪洞縣大槐樹下,由朝廷及地方官吏督辦遷民事宜。第二部分展現了遷徙途中鄉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艱辛。第三部分描繪了鄉民到達目的地后,官吏發放農資、分田地,鄉民蓋房安家、開荒屯田的場景。
畫中人物近900人,涉及3個民族,各種牲畜200余頭,車輛、船只100余輛(艘),寺廟、樓閣、牌坊、房舍、城池、店鋪、驛站、窯洞等100余個。畫面綿延千里,采用鳥瞰移動透視原理,用工筆寫實的手法將人物、地貌、風物、民俗、建筑等進行了描繪,再現了當時鄉民被迫離開家鄉的悲壯情景。堪稱當代《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