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整個外灘美術館成了農民們秀臺,他們發明的各種飛行器裝置在美術館的廣場、館內、甚至樓頂。這是藝術家蔡國強在北京奧運之后在國內的首個個展,同時也是外灘美術館的開幕之展。而在開幕式現場,蔡國強一再強調:今天,這些作品的創作者----農民達芬奇們才是主角,而他只是講故事的人。
農民創意帶來的欣喜:一切很新鮮
這是場讓人驚喜的展覽,顛覆了所有人對中國農民的傳統印象,這些充滿生氣的機械制造物充滿了美妙的藝術感、奇幻的太空感,更重要的是,那種手作的質樸、和天真的快樂打通了每個人的童年記憶,另不同國家不同年齡觀者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純真笑容。
“這螺旋槳像不像我們兒時玩過的竹蜻蜓?”蔡國強指著通向美術館展廳的出入口前的停機坪的飛機說,這架旋翼機出自浙江“達芬奇”徐斌之手,干凈簡潔的造型有極簡主義的風范。
這種童年樂趣在吳玉祿的“機器人工廠”中被放大到極點。老吳是來自北京通州的農民,操著一口京腔的他,說說起話來氣定神閑,很有派頭。“他比我有明星派頭多了”,蔡國強打趣到,“他剛下飛機,媒體都候著呢,我可沒有”。這個來自農村的機器人達人,是所有農民達芬奇們中知名度最高的,在該展前,他已經紅了,經常在家接待各路媒體,所以蔡國強初見他時,他穿著整齊的西裝,弄得蔡國強很困惑,“這不像是干活的,原來是接待媒體的職業裝扮呢”。這次,外灘美術館的三樓,整個展廳全部是屬于他。
老吳在展廳,操縱著會走路的小機器人。小機器人被他打扮成小男孩的模樣,如果有人表示出對它的興趣,老吳就讓它“走”到你面前,向你張開雙手。而老吳最有名的作品:會拉車的機器人,更是讓全場大笑不止。“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上街。”老吳說,接下來還想做個會臺轎子的機器人,“那你有給它設計臺詞嗎,很更好玩嗎?” “到時候再想。”老吳留大家留了懸念。
蔡國強還委托老吳做了幾點典型的現代藝術家的作品,例如:跳墻的克萊因,畫點點的赫斯特、抱狼的波依斯、甩顏料的波拉克等。老吳在現場,很耐心地應好幾撥媒體的要求,不斷操作跳墻的克萊因,這完全是項體力活,他身手矯健。而蔡國強的大頭照也出現在老吳的機器人上,“這個機器人會在晚上的美術館的開幕式上,替蔡國強點焰火。”老吳說。對于自己的技術,老吳很自信,“蔡老師把他的想法告訴我,我一般都能做到,只是那個跳墻的機器人,因為技術的局限,我還不大滿意,應該可以作得更好。”
多元而厚重的策展理念
蔡國強的這次展覽,不單單涉及藝術,也不僅僅指向鄉野。在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宏大話語背景下,這場以農民為主角的展覽,訴說了更多元的社會學命題。“不知如何降下”,“重要的不是飛起來”,“農民,讓城市更美好”是這次展覽的三個口號,展覽期間,這三個口號會在象征著中國現代化奇跡的浦東高樓大廈群中“震旦大樓”的大屏幕反復播放。
夜空中,美術館的頂上盤旋著杜文達始終不落的飛碟。巨大醒目 “不知如何降下”自由散漫地書寫在美術館的外墻上。這句來源于杜文達在設計發明飛碟時并未思考降落問題的隨心回答,卻不經意間傳達了對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擔憂;而這個5個大字,引來周邊居民與行人的圍觀,甚至有人與房價聯系起來。
廣場上,一架雙翼占領了制高點,飛機出自熊天華之手。這架飛機曾在熊天華的家鄉試飛時不慎撞到了村莊不到50米的山包而損壞了螺旋槳,為了這次的展覽,熊天華特意更換了新的,但蔡國強卻讓熊天華換回破損的機翼,讓這架飛機保留挫折。機身前,蔡國強用農村常見的青底白字書寫了“重要的不在飛起來”的標語,以表達對農民創造者夢想精神的贊賞,亦是對當今人夢想淡漠、過于追求物質功利的反映。
蔡國強特意保留了一堵民工還來不及拆下的大樓剖面,用橘紅熒光色書寫“農民,讓城市更美好”的巨大標語。過去主人的生活印記和民工勞動的斑斑駁駁,留存著時代的剖面,也是上海世博會“城市”主題的另一個視點。
蔡國強嘻說,如果這堵墻能夠永久留下,將成為不可替代的公共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