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博物館新館
開篇語
隨著5月18日建筑面積達67000平方米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廣州的城市博物館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硬件標準而言,具備了策劃國際第一流的大型歷史文物、自然科學、古代藝術類展覽的能力;從服務水平而言,擁有廣州博物館80多年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展示、交流、傳播、教育的空間和平臺。
與此同時,廣州博物館等城內多家重量級博物館也全面啟動了改造和轉型的動作,過去只有在企業營銷中才能見到的“形象策劃”與“品牌拓展”不約而同地成為它們主抓的要點,讓博物館文化深入城市生活的肌理,讓普通市民樂于親近博物館,成為各方努力的方向。“讓博物館時尚起來”的觀念,正在廣州悄然興起。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應當成為新時期廣州人的精神內涵和促進城市進步的助力。
為此,我們希望通過對廣州的地標性博物館進行一次全景式的掃描,展示它們的鎮館之寶、全新理念和“時尚”面貌。
這是一座酒紅色的博物館。每天晚間從臨江大道上望過去,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底色深沉的建筑主體靜悄悄地隱入夜幕,而那些斑駁多變、錯綜復雜的酒紅色線條卻仿佛大地上升起的迷離的焰火,在空中跳躍。一江之隔,“小蠻腰”不斷地變化著七彩的霓虹色。一眼看上去,這里更像是燈紅酒綠的時尚薈萃之地,而非人們印象中博物館向來的老派、嚴肅、崇高的模樣。“我認為博物館未來會成為全廣州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大家會在這里聊天、約會、吃東西、購物、取款、玩游戲……”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洽龍說。
開館一周掃描:
博物館如“打折場”
周末觀眾過萬
開館一周多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每一天都在承受著幾乎前所未有的人流壓力。設計每日接待5000人左右的容量,在周末迎來了過萬的觀眾。博物館外等候進場的觀眾排起了曲曲折折的長龍,快要延伸到馬路上。以往只有在新年打折季的商場中才能看到的景象,終于出現在博物館的門前。
因此就在這短短的幾天里,肖洽龍和他的同事們以及開始對這座新博物館的方方面面進行檢討,“我們會增加更多的觀眾坐椅,對飲水機的布局和數量進行調整,會增加更多更全面的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