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的包圍中,著名書法家王冬齡身著他最愛的橘色襯衣,提起碗口粗的毛筆,在地臺上的巨幅宣紙上揮毫,“書非書”在紙上落成,他頭上已有汗珠。
“書非書——杭州國際書法藝術展”,是以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藝術家們領銜的書法展。昨天開幕的已是第二屆。“書”?“非書”?展覽的名字已經說明,這是一場跨界的展覽。這個更像一個綜合藝術展的書法展,讓許多人大呼,原來,這也可以叫書法!它全然顛覆了我們認識中的書法,以服裝、裝置、雕塑、建筑等各種“好看、好玩”的形式,展現了書法在現代生活中的無限可能。
生活可以很詩意
學習用“漢字”的眼光看世界
“書非書”幾乎是藝術家們的一次集體跨界。所以,在這個展覽里,幾乎找不到幾張“像模像樣”的書法作品。你可以看到畫家吳冠中極有現代筆觸的《土地》、建筑家王澍的建筑作品照片《建筑有草式》、藝術家吳山專以各種色塊拼成的文字《蝶蛙》、還有雕塑家施慧以練過書法的廢棄宣紙制成的巨型扇子《風》……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的作品《橋》,簡單又好玩。這件作品共由五幅“橋”字組成,每個“橋”字又各不相同,觀眾可以在字的姿態中象形出城市的立交橋、鋼架橋、鄉間的木橋、拱橋等等。“事實上,漢字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象形文字,本身就給這種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范迪安說。
吳海燕與模特們在展覽間的穿行,更是驚艷了許多人。作為一位服裝設計師,這是她第一次參加書法展。她為展覽專門創作了十套服裝,面料上還融合了王冬齡的書法。
這一場集體的跨界行動,擺脫了傳統書法的克制與章法,令書法展覽趣味盎然。“通過這個展覽,大家可以學著用中國文字的眼光去看現實,還可以在現實中看到一切文字。我們還可以看到書法與生活的聯系,它可以還原、組裝和演展生活。”范迪安說。
而吳海燕則告訴我們,書法的美學可以貫穿在日常服飾搭配中。“現在很多的大師服裝,都用藝術來激活時尚內容,其實老祖宗留下的許多形式美的原則,比如虛實、空靈、重疊都一直貫穿在服裝設計里。”
以包容傳承藝術
杭州榮膺“中國書法名城”
在好玩之外,這個展覽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今天,我們面臨著非書時代,很多人都不寫字了。這樣的時代,書法精神如何繼續?一方面要堅持書法,一方面也要拓展,要回到源頭,借助書法來表現生活中本來的樣子。有些創作,看起來可能不是書法,其實有書法的基因和精神在。”
而昨天,在西湖的另一頭,杭州西湖美術館,風格截然不同的 “西湖六月中”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也同時開幕,這個展覽一如我們熟悉的書法形式,莊重而克制,展出了沈鵬、張海、尉天池、劉江、周慧君、叢文俊等100多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兩場展覽共同組成了“書非書——2010杭州國際書法藝術節”。
盡管形式不同,但事實上,這兩個展覽所展現的都是書法這門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在杭州的活力。從對古老傳統的堅守,到現代創新的拓展,杭州以其包容的姿態為中國書法提供了一方沃土。值得一提的是,在昨天的開幕式上,中國書法家協會宣布,經過近兩年創建和評選,正式命名杭州為“中國書法名城”桂冠。這標志著杭州市在城市品牌榮譽中文化領域零的突破,為杭州文化名城增添了美譽度和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