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克美家的未來藝術家
筆者按:
在我小的時候,有一個一起成長的小伙伴,他是我的鄰居,每逢暑假我們就會湊到一起玩耍。記得有一次父親出題讓我們畫大海,我畫了藍色的海洋,五彩斑斕的魚,各種海草和一艘輪船。而他畫了一片海,和海里面很多連他自己都叫不上名字的奇怪的生物,比如一個長得像熊掌的“熊掌怪”(他自己的說法),一個黑色的方形的魚等等...
等我倆都畫完之后,我沾沾自喜地把兩個人的作品拿到父親面前,心里認定一定是自己畫得更好。結果父親看完之后對我們說:“你們兩個畫得一樣好!一個畫得真實;一個充滿了想象力。”不懂事的我,覺得老爸不公平,還因為這件事竟然還暗自生了一下午氣。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身邊的小伙伴因為搬家早已失去了聯絡。但是他畫中的那只“熊掌怪“卻時刻會跳進我的腦海中,莞爾之后,亦感謝父親對我的啟蒙。
藝術不是一種能力,而是對于理想的態度。
2016年的10月我去了日本的瀨戶內海藝術節,在那里面看到了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李禹煥的靜謐空間,安藤忠雄的地中美術館,甚至還在莫奈的超大幅睡蓮面前膜拜沉思。在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詢問自己,我真的看得懂這些作品嗎?我欣賞這些作品到底是因為那些大師的名號,還是真的被藝術的力量所感染?
路途中我遇到一對帶著孩子的日本夫妻,兩個人看起來似乎對藝術并沒有什么興趣,純粹當作是郊游;然而他們的孩子卻無比興奮地穿梭在一件又一件新奇的藝術品當中,把自己變成了展品的一個部分。我指著草間彌生的大南瓜問這個小朋友喜不喜歡(他爸爸幫我翻譯)。他說,“當然喜歡!這個南瓜和其他南瓜不一樣!”我問為什么,他說,“這個南瓜有眼睛,它可以看見我!”
孩子們對于理想總是無所畏懼的,對于他們而言藝術是自己對于世界的表達,這種表達并不是用我們理解的“精湛的技巧”來衡量的。我們常常由于自身的限制而限制了孩子內心深處的藝術本質。
而其實,我們在鼓勵孩子們去創造藝術,是在鼓勵這個時代的未來去追求理想。
想象力突出的、美克美家“快樂美術教室”的兒童畫作精選

《快樂小記者》

《收獲》

《和爸爸看?!?/span>
“藝術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也在幫助家長自我認知。”
在采訪到美克美家“藝術·家”項目的參與者,瀏陽河小學的美術老師暨老師的時候,他興奮地說:“家長最大的變化為觀念上的變化。以前覺得學美術就是畫畫,以成人的標準——畫的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后來,家長們明白了美術不僅僅是作畫,還是不同材料的新創作。現在有一批家長很愛做手工,孩子在家做,家長也陪著一起做;在網上買了材料,自己也可以學著做。他們開始覺得美術不是沒有用的,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來說是一件好的、甚至是重要的事。”

《鄉村發現》:那些在農村看起來樸實常見的稻草,在孩子心目中則有趣浪漫得多;這些最天然的藝術材料,帶給孩子們的則是對于生活的靈思與改變的勇氣。
我們看到很多現代藝術家,都是從小受到鼓勵成長起來的。但是我們看不到的是更多最后沒有參與到這個領域的人們,那些社會的創新者們,他們的成就也都源于對于理想的無所畏懼和勇敢追求。而這種勇氣,都來自于他們接受的每一次鼓勵。
愛因斯坦說:“如果一個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話,那理論一定有問題。”
當然這是唯心的哲學的探討。愛因斯坦的這種看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認為,他在討論潛意識對于熟悉領域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大部分人則理解為,審美情懷是與這個世界的真理鏈接的精神坐標。
美克美家對于藝術教育的認同也源于此。自2009年“藝術·家”項目啟動至今,美克美家先后在西安、沈陽、武漢等20多個城市的小學捐贈150間“快樂美術教室”,為學校捐贈了包括多媒體投影儀和DVD機等在內的藝術教育設備,藝術普及類圖書和光盤,美術課堂所需石膏像、畫板工具等等,作為傳統學校藝術教育的補充。

與此同時,美克美家秉承“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美克美家搭載青基會教師培訓平臺,自2013年7月正式啟動小學美術教師培訓項目以來,已組織超過140所受捐小學的骨干美術教師來北京參加為期一周的專業培訓,希望借此提升欠發達地區小學的美育教學水平,從而正確地引導每一個“未來藝術家”,鼓勵他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表達,讓更多的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創新英雄”。
2016年12月24日-2017年1月15日,美克美家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聯合主辦,由@尤倫斯UCCA 、@松果生活 共同承辦的“給未來藝術家一個鼓勵”兒童心愿畫展正式上線!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實體畫展、美克美家天貓旗艦店線上展覽、美克美家10家全國連鎖店邀請展,將展出500幅未來藝術家心愿畫作。500位未來藝術家的藝術心愿,等你來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