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年,經濟保持繁榮穩定。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依然穩坐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二十年間,眾多大型國企赴港上市,既有利于國企改革,又帶動了香港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兩地合作彼此成就,未來更有巨大的國際空間需要一起開拓,實現共贏。
由香港特區政府主辦,以“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 為主題的成就展于6月27日~7月16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舉行。多份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的招股書作為展品在展覽中雖然看來非常普通,但卻意義非凡。

招股書見證兩地合作歷程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H股于1993年7月15日在港上市的招股書,是內地企業在港掛牌注冊的首份招股書,成為內地企業在港掛牌的“歷史見證”。1993年6月19日,聯交所、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代表,在北京簽署證券市場監管合作備忘錄,正式打通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之路。同年7月15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發行H股在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
中國銀行在港掛牌上市是內地企業在港最大股票發行項目。2006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募集資金超過754億港元。該行2006年6月1日上市的招股書和在上市儀式中送給香港交易所的紀念品,記載著當時的盛況。
作為近年中資航空企業在港上市的代表,中國飛機租賃公司在2014年7月11日上市的招股書,顯示出香港金融業的多元發展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地位。

香港是聞名中外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世界級的金融專才,以及完善的監管制度。在世界銀行中心的排名中,香港位列世界第六、亞洲第二。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有75家在港營業。
截至2016年9月,在內地注冊成立的金融機構,有11家持牌銀行和7家代表處在香港經營業務。以市值計算,香港的股票市場名列全球第六、亞洲第三。在香港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共1930家,合計市值約為25.6萬億港元。
香港亦是亞洲首要的資產管理中心。2015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合計資產約為17.4萬億港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不但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所提供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和服務種類之多也全球稱冠。
香港位列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排名榜首
二十年來,香港營商環境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吸引著全球的投資者。香港一向奉行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是全球經濟最開放、最具外向型特色的地區之一。1995年以來,香港一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連續第二年獲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在世界銀行發表的《2017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香港的營商便利程度排名全球第四。
開放自由的環境,稅負低廉,稅制簡單而透明,吸引了全球投資者。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15年底,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市值達32,703億港元,占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26.5%。與此同時,香港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大門,內地的對外直接投資,約六成投放在香港,或經過香港投放到世界各地。香港投資推廣署吸納有利于香港經濟發展的外來直接投資,并鼓勵這些投資者留港發展。香港亦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16年11月底,內地累計批準港資項目397,522個,實際使用港資70,330億港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港資占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1.3% 。

香港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貿易和服務中心,貿易仍是現時香港最主要的行業,對香港的直接貢獻近五分之一。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是內地。按商品貿易價值計算,香港在全球貿易經濟體中排行第8位;以服務輸出的總值計,香港在世界排名第14。過去十年,離岸貿易, 即內地企業在管理、銷售及市場推廣、貿易融資,仍傾向交由香港的辦事處負責, 貨值增加了逾200%,遠高于同期香港轉口貨值130%的增幅。
最理想的營商之地
物流和交通便利是香港經貿繁榮的基礎。香港位于亞洲中心,為營商的理想地點,從香港出發,四小時內的航程便能覆蓋區內主要的商業城市。香港有逾10,000家物流公司,大多數與內地和世界其他地方有貿易往來,可作為物流樞紐及內地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超級聯系人”。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及區域航空中心。2016年,香港國際機場的總客運量達7,05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約452萬公噸,穩守全球最繁忙國際貨運機場的地位;以國際客運量而言,香港國際機場位列世界第三。香港的港口亦是全球最繁忙及最具效率的港口之一。每年所處理的貨柜量超過2000萬個標準貨柜單位。香港的商船船隊占全球9%,共有800多間與海運相關的公司在香港蓬勃發展。香港有兩條連接內地的過境鐵路線,亦有四條過境通道可供客運及貨運使用。其中香港特區和深圳兩地政府合作建造深港西部通道作為第四條跨境行車通道,于2007年7月1日啟用,使港深兩地的交往更方便和頻繁。
除此之外,現時特區政府在內地及海外設有16個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1個駐北京辦事處及1個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臺灣), 致力促進香港的經貿發展,為有意在香港開展或擴充業務的企業提供協助。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博士表示,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貿易營商與投資環境毋庸置疑。這與內地的關系密不可分,在過去不同的發展階段,香港藉著內地發展帶來的契機,善用相輔相成的優勢,逐步成為今天的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最近十多年,在引進外資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大潮流下,香港的金融業和專業服務得到長足的發展。在中央政府的長期支持下,近年香港和內地的經貿合作提升到一個更新的層次,范疇更深更廣,各行各業都有所得益。香港的真正的機遇在于抓住祖國發展的世界千年變化為未有之大格局,并且主動服務于這個大格局融入這個大格局,在大格局的發展中取得自身的發展。他同時表示,目前一帶一路成了全球矚目的大事。香港在推動一帶一路迅猛發展中,有自己的優勢,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地緣優勢上更體現在香港聯通中西的文化上。所以我相信在下一步中國經濟,不斷升級的大潮中,在全球經濟重新整合構造的大潮中香港還是充滿了希望與機遇!
2017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香港回歸祖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是特區政府慶祝二十周年的主題,也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成就展的主題,同時這也是香港與內地攜手共創未來的美好期盼,這表示香港與祖國“同心”,和祖國在“一起”。 兩地的合作成就了彼此,未來更是有巨大的國際空間需要一起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