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恒簡歷
李恒,生于六十年代的長春市、 漢族。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 、文學學士學位。現任教于吉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生活于北京、長春。
作品分別發表在《藝術家》、《中國美術》、《裝飾》、《美術報》、《吉林日報》等,并有部分作品被海內外人士收藏。
消磨時間
用涂抹來消磨時間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那保留在布面上、紙上、木材上、陶土上、金屬上的痕跡,記載了我從今年到明年時間意義上存在的物證——時間被我消磨掉了。
其實涂抹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涂抹過程中流淌在布面上、紙面上的痕跡、肌理,混亂的、可識別的、不可識別的圖象在不同光線狀態下的幻影。有人稱痕跡為作品,現代藝術,我厚著臉皮稱涂抹在布面上的油彩痕跡是自己的油畫作品,選了不同年代的多幅作品,印書成冊和自己說說話,排解各種不盡我意的煩事。成冊的好處是方便,自己翻看自己的涂抹痕跡,賞心于被消磨掉的時間,還活著。
其實大家都清楚人生下來后,就是在等待死去,在時間的鐘擺下走向墳墓。可是,人這物種太聰慧了,太張狂了,太愿意交流了......聰慧者總想統治他人,張狂者總想嚎叫,交流者總想著書。
我喜歡和自己交流,和自己說話。痕跡恰好滿足了我的需求——養心,養眼。做為生活方式,我將厚重的,大小尺寸不一的油彩痕跡印成冊,清楚地翻看著我的時間日記,并用日記的方式感謝我的妻子、女兒、我的好友。
畫畫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用來排解孤寂,消磨時間的方法。
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是認識自我,認識生靈的修煉,將張狂放縱于天地之間,將靈性化于碑文。
李恒2010.3.27

《窗前的枯花》55-65cm 油彩 1996年

《大梨》65-70cm 油彩 2009年
新語境中與內心主題表現
——李恒的油畫讀后
作者 徐恩存
當代世界,帶給人們的是十分復雜的感受與體驗,雖然,每個人面對巨變世界的感受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共同發現,這不是已有的經驗、理念所解釋的世界,也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世界;而且,我們所有的“感覺”都體現為一種陌生感。
其實,這是我們世界的現實,“無法言說”恰恰是一種常見的“言說”方式,當然,這種“言說”的特點是——情緒的、感覺的,甚至是一種極端的,因為,這一切都是內心表現的需要。
李恒在所謂的“消磨時間”中,創造了一批油畫作品,反映的正是他的“心象”;也可以說,他近期的一批油畫新作,都是他內心感受的表達,雖然尺幅不大,卻都是一種內心圖景的展示。作為當代畫家,李恒油畫作品的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當代文化語境開啟了他的新視野,使他得以認識到——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藝術創作偉大而永恒的主題;以此為起點,李恒是以“讓藝術回到本身”為審美理想的,所以,他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反思、顛覆和找尋,以及他日益確立的新出發點。

《風景》100-80cm 油彩 2013年
這就是,在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更復雜的人類精神的象征行為和情感表達形式,它與當代文化語境、精神需求等有著多樣而廣泛的聯系,歷史動機與因素則在作品的深層隱狀。畫家的人物、風景等作品,作為符號出現在畫面中,實際上這是他個人在現實中的感受,也是個人的直接經驗;而且,由于在當代語境中,畫家很難找到一個個人與現實的平衡點,所以,他不得不用筆觸、色彩,乃至夸張變形,甚至扭曲等表現手法,打碎了情境的合理性,并在消解了三維空間的邏輯關系之后,把時間因素剔除畫外,進而強化空間因素,在近乎平面空間中展示符號關系及其意義,一切因而具有寓言與幻想的特點。
借鑒表現主義的手法,使作品的內心主題與情緒傳達,更體現為荒誕的變形情境,使形式、語言等在淋漓盡致中,顯現為一種心理感受與狀態,因此,看得出畫家更注重以自己的方式展現藝術本身的表現力,這是因為,當一切都依照藝術表現的需要展開時,內心感受和情緒作為動機,轉化為藝術表現的基礎,而依賴這樣的基礎,藝術表現才能達到這樣尖銳,犀利的感覺。而藝術表現力的推進,反過來使內心感受和情緒得到強化,作品的總體效果就必然強烈。

《風景》80-100cm 油彩 2012年
當代繪畫確實已經失去了單純性,它那種含混地多元性因素似乎在鑄造一種新品質的繪畫。李恒的油畫作品當屬于這種新品質的繪畫,在他尺幅不大的作品中,表現的都是當代人的內心感受和情緒,無論是人物,靜物,還是風景,都昭示了當代人與現實生活的內在豐富性;當代語境中的內心表現,一個重要特點是遠離深度,以平面的人與物關系,來適應當代審美趣味,這同時也是某種個性化力量的宣誓。
顯而易見的是,李恒的油畫自覺認同了當代語境,他的作品在深層表現了價值秩序的位移與重構,其中的現代精神氣質體現出一種現代意義的價值秩序的追求,改變了現實性繪畫的表象遮蔽,而直指內心與特定情緒。
質言之,李恒的繪畫走出了“經典的桎桔”,在想象與真實之間找到了藝術表現的契合點,在直覺方式中,參與了當代藝術家集體性“改寫”功能的發揮,進而結晶為一種充滿觀念的新穎性、形式的隨意性、結構語言的情緒化等特點,但是,它反映的正是我們時代特有的深刻的焦慮,即空間上錯位,精神的擠壓,以及所謂的“異時異地的虛妄概念”等的復雜關系,盡管如此,它體現了一種陌生化的繪畫品質,并且緊貼當代人的內心感覺,這是難能可貴的。
2010.3.31于北京
李恒作品欣賞

《風景》80-100cm 油彩 2012年

《紅寶書》38-59cm 油彩 2008年

《書》30-40cm 油彩 2013年

《電話機》50-60cm 油彩 2006年

《女子像》 50-60cm 油彩 2011年

《安分守己者像》60-73cm 油彩 2012年

《寶華像》30-40cm 油彩 2014年

《東方紅》100-80cm 油彩 2007年

《紅女》61-73cm 油彩1997年

《嫉妒心極強者像》60-73cm 油彩 2012年

《剪子》30-40cm 油彩 2014年

《街頭》100-80cm 油彩 2007年

《姐妹倆》100-100cm 油彩 2000年

《酒瓶子》60-70cm 油彩 2012年

《鄰居女孩》30-40cm 油彩 2014年

《女孩像》65-70cm 油彩 2010年

《人像》50-60cm 油彩 2012年

《人體》 65-70cm 油彩 2012年

《女人體》110-120cm 油彩 2009年

《人體》30-40cm 油彩 2013年

《人體》30-40cm 油彩 2013年

《人體》30-40cm 油彩 2014年

《人體》60-73cm 油彩 2011

《人體》60-90cm 油彩 2012年

《人像》30-40cm 油彩 2008年

《人像》30-40cm 油彩 2013年

《鐵鍋燉魚》 65-65cm 油彩 2006年

《頭像》30-40cm 油彩 2014年

《頭像》50-60cm 油彩 2009年

《頭像》50-60cm 油彩 2010年

《頭像》50-60cm 油彩 2011年

《魚工》61-120cm油彩2006年

《漁船》50-60cm油彩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