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玩藝術品行業,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眾”、“門檻高”等。讓很多喜歡藝術品、文玩和收藏的人都望而卻步,而微拍堂經過四年的努力和摸索,注入了傳統文化互聯網的思維,通過文玩+直播+社交+電商的全新商業模式,讓文玩產業走近了更多的社會消費者和家庭,踐行了讓全人類享受中國文化魅力的企業使命。
在微拍堂高速發展的背后,有三個底層邏輯,支撐著平臺全流程無縫對接:精準定位、做好連接和構建生態。
精準定位,微拍堂切入最“對味”的受眾圈層。文玩圈層是一個高凈值圈層,但在“高凈值”概念里,依然有所細分。傳統拍賣行,例如蘇富比、佳士得,服務了平均客單價5萬以上的人群;阿里拍賣、京東拍賣等公司,覆蓋了平均客單價3000元至5萬元的人群;而微拍堂的定位則是平均客單價幾百至3000元的人群。這不僅巧妙避開了傳統競拍公司,阿里、京東等提前入局者們的廝殺,而且將互聯網行業“高頻打低頻”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做好連接,微拍堂通過互聯網賦能,在做好文玩藝術品經營商、消費者和鑒定機構有效連接的同時,打破了文玩交易多發生在熟人之間的桎梏。不僅如此,微拍堂還相繼推出“鑒真閣”和“有證鏈”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對購買的拍品追根溯源,進一步鞏固了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信任機制。
在過去的4年中,微拍堂的核心就是連接,但是以往更多針對的是平臺與人的連接,今后的重點將會放在平臺與產業、平臺與技術之間的連接。
構建生態方面,微拍堂不局限于電商,更在意社交意義和文化傳承。四年來,一批批傳統手工藝人借助微拍堂實現華麗轉身或起飛,扭轉“隱在深山人未識”的窘境。與此同時,微拍堂和“朱炳仁銅”、“西泠印社”等耳熟能詳卻常被誤讀“高冷”的工藝品牌攜手,讓承載著人類智慧與文化魅力的作品,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未來,微拍堂還會不斷拓寬業務邊界,布局更多的文化產業,比如正在布局的微風書院,將從3-12歲兒童的國學教育領域切入,致力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據悉,2015年12月,上線未滿一年,微拍堂月交易額已突破1個億,而后三年,平臺交易額呈現幾何式增長:2016年交易額達45億,2017年超120億,2018年則突破240億。2019年“520微拍節”活動當日,日交易額再創新高,突破2.77億。
微拍堂成功的商業模式和出色的業績表現得到了社會和媒體的高度認可,在7月9日的36氪“2019WISE超級進化者大會”中上榜“新商業引領者100榜”,再一次肯定了它在文玩藝術品在線競拍領域的領頭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