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佳士得(Christie’s)將于2010 年5 月28 日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中國古代書畫】及【中國近現代畫】春季拍賣,屆時將呈獻逾400 幅中國古代、近現代的名師佳作,總估價超過3.5 億港元(4500 萬美元)。引領此次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春拍的一幅最令人矚目的精品莫過于石濤的水墨/設色紙本山水冊頁《杜甫詩意冊》(估價:120,000,000 港元/15,480,000 美元),其精美絕倫的品質及其重要的有序傳承相信定將吸引眾藏家踴躍競投。
明末的社會激變,接著清初的外族入侵,對于士大夫階層有著極大的的沖擊,也迫使他們必須做出痛苦的決擇,因為無論是歸順朝廷,抑或是守節抵抗,對操守或是性命都有很大的威脅。在這樣長期的痛苦精神壓力之下,表現在詩詞與藝術創作,也就非常的與眾不同了。著名的明末四僧就是在這樣的情況產生了。四僧遁入空門,都將畢生精力潛心于藝事,但就每人的經歷際遇不同,也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四人之中,石濤和八大山人皆出身于皇室,但是一個冷逸漠然,不易親近,畫出孤寂的心境。一個可愛而入世,亦佛亦道,以擷取佛法與道經為心靈的暫時寄托,鐘情于各種事物,畫面豐富而縝密,可以親近。
石濤在其畫論《畫語錄》中將他的繪畫思想闡述得很清楚,從繪畫的動機,到運腕、筆墨、氤缊、山川、皴法、境界、林木、海濤、遠塵、脫俗等等,巨細彌遺,與石濤的傳世畫作互相輝映,筆墨恣意縱橫、面貌變化多端、寓寫生于寫意。
揚州八怪之李鱔:“八大長于用筆,而墨不及石濤。”
卲松年著《古緣萃錄》:清湘老人畫,筆情縱恣,脫盡恒蹊。有時極平常之景,經老人畫出,便覺古厚絕倫。有時有意為之,尤奇辟非人間所有。有時排奡,專以奔放取勝,有時細心密皴,轉以枯淡見長。昔人謂其每成一畫,與古人相合,推其功力之深,吾則謂其一生都有郁勃之氣,無所發泄,一寄于詩書畫,故有時如豁然長嘯,有時若戚然長鳴,無不于筆墨中寓之。
石濤的影響最大還是在近代。
有清一代,幾乎完全籠罩在清初四王的畫風之中,直到清朝末年,國家積弱,人心思變,有識之士開始力求突破,繪畫上亦然,諸多畫家從古人去尋求養份。對于石濤縱橫恣肆、追求寫生的畫風,讓人耳目一新,一時成為眾所追求的顯學,無不從畫論和技巧上去探求,而每個人學習的著眼點都不盡相同,進而開創出新的時代。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上贊曰:“苦瓜和尚極善用點。有風雪睛雨四時得宜點,有正反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染點,有空空闊闊干燥無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如膠似漆邋遢透明點,以及沒天沒地當頭陽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一點…” ,潘天壽這一番話無非是對石濤有了深刻體會,將石濤的撲點之法,作一闡釋,為何能產生諸多點法,無非是對自然物的簡化、符號化,讓筆墨山水更加豐富且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