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文博會將于5月14日―18日舉行,河南省展團將帶去一件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寶——戰國黃金面具。
2009年4月8日,央視《國寶檔案》節目專題介紹了這件國寶——戰國黃金面具,在海內外引起很大震動。這個黃金面具現藏于河南省炎黃文化博物館。它鑄造于戰國時期,按真人面貌特征錘揲而成,高31厘米,寬23厘米,呈橢圓形,雙目圓睜,豎眉張口,眉骨突出,鼻梁高挺狹長,頭頂戴角狀頭冠。容貌豐圓寬展,鼻梁通直,顴骨微突,它的眉、目、鼻、口比例勻稱,刻畫逼真,體現出了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高超的金屬鑄造工藝。
根據河南省檢測鑒定,這個造型看上去有點詭異的黃金面具含金量為80%,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戰國時期體積最大的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用于祭祀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李久芳說,“這件戰國黃金面具采用鑄造工藝,所用金料比較重,里面應該含有合金的成分,具體用途應該是古代祭師祭祀時所用的。”
早在商周時代,祭祀活動就很盛行。當時祭祀活動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方相氏在驅逐疫鬼時要佩戴閃亮發光的金屬面具,在黃金面具上的五官位置與人面相近,這可以讓戴面具的人窺視四周動向,以便發號施令。
《周禮.夏宮》記載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是儺。以索室驅疫。”就生動地描述出祭祀中方相氏面戴黃金面具主持祭祀的場景。
保價高達1.6億元
為確保國寶――戰國黃金面具的安全,參展方以1.6億元人民幣的保價投保,將有一名少林武僧全程護送。
文博會期間,著名收藏家,河南省炎黃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楊先生將向大家講述國寶——戰國黃金面具和國寶——宋金紅綠彩俑的收藏過程。另外,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張楊與王悅勤合著的一本專門介紹宋金彩瓷的書《怡紅秀綠-宋金紅綠彩俑》屆時也將亮相覽會,并有張楊先生現場簽名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