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上午九點,有著隱士書畫家之稱、中央文史館《中華書畫家》國家藝術類大型期刊特邀編審林之源先生,因北京大學老教授活動中心邀請,給北京大學老教授書畫協會百來位老教授講座《生活與藝術》課題,講學地址選在北京大學燕南園六十三號(此為原校長馬寅初先生講習堂)
林之源是隱逸書畫家,入選當代中國山水畫十大名家行例。浙江溫州人,曾游學海外多年,后在廣西桂林資江一處名為百卉谷的地方,結廬隱居十數載。被稱為當代隱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吉日清晨,宿雨初晴,楊柳滴翠。因知北京星期一車流繁忙,林先生一早就上車趕來北大。一路雖有小堵,問題不大,到達時間恰好正點。與來迎接的老教授們相見俱歡,一路歡聲笑語走入北大。
林之源與來迎接的老教授們合影
講課地點設在北大燕南園,是北京大學已故校長馬寅初當年所居小園。后被辟為北大老教授學習活動中心,園內純樸自然,老樹蔭蔭,枝繁葉茂,花草向榮,生機盎然,是北大一處“圣地”。
林之源說:“由于了卻一個書畫之人的愿望,由于我想登上北大為教授一道學習詩書畫印,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從愛人與愛書畫來述說生活與藝術,人與人之間是用愛來聯系著的,心與心之間是用真誠來聯系著的。我是個山野之人,能扔掉顧慮,敞開心扉向大家述說藝術與做人之間的關系,是這堂課的核心價值。今天能被邀請來到這里,跟各位有深學問的教授交流,我感到無比榮幸。”
演講時,林之源先生不帶任何草稿,完全是即興演講,先從人與人,后從人與物,再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涉及到做人與藝術關系,從做人之人格與藝術的品格,從做人的口碑與藝術語言,從做人的仁德與藝術的生命,詳盡細致分折了人品與藝品的相互依賴,互為因果的關聯。事后筆者問林先生:“是否心中已有草稿?”林先生笑說:“不是,我是不愿意讓已定內容束縛了我。唯有不受束縛,才能暢所欲言。”
林先生首先談起書畫,強調了兩字——“膽量”。他說:“中國的書畫,就是線條水墨與空間構圖,現在不談書畫理論,只談筆、墨、神、韻。書畫是什么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書畫就是筆墨和紙張之間的摩擦后留在紙上的圖案,而書畫藝術是把這個圖案表現的讓世人看起來會有一種感悟。明白了這個最簡單樸素的道理,你就會把那些玄奧的書畫理論先拋到一邊,有膽拿起毛筆就涂,涂寫不好看,或哪里不足,再涂寫,再發現再涂寫。因為你只要明白了這個最樸質的道理,你就不會被繁花亂眼的種種理論體裁束縛住你的筆,使你不敢去涂去寫。你也不會被浩如煙海的畫論束縛了你的視覺美學,使你走不出去。你審視書畫會有一個量,你心里守著最樸素的是一個道,你膽就大了,你膽大了,自然你的量就大了。”
在談到在深山里的隱居生活時,林先生說:“我是個坦蕩的人,心里坦坦蕩蕩所以能放下很多東西。在深山隱居時候,自己養雞養鴨過生活,每天跟禽鳥相對不覺得悶,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終日無言也不覺得孤單,因為你思想中有一個藝。讀經史子集為樂,以詩書畫印為友,像我身在冷香書屋,心有高朋滿座。做人坦蕩,藝術和做人是道理相通的,林先生有一段讓人深思的話“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囿于成見,很難有大作為。這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保持良好的心態,悟道一以貫之。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價值的大事。如果你想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所謂道家的本色。進得去,出得來,是藝術的代名詞,更是人生的哲學。”從摘錄自林之源的文章片斷中,明顯地反映出他對當代隱士文化的認識。解決好做人的問題,藝術的桎梏也就豁然開朗。”
在與教授們的互動中,老教授們提出很多書畫技法與藝術理論上的問題,林之源先生對答如流,舌燦蓮花。精妙言論獲得了陣陣掌聲。
林之源先生深厚的藝術底蘊,清逸不凡的風骨,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