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比利時的坤•凡麥西爾林(Koen Vanmechelen),十年來專注于一件事情:雞種雜交。從一只比利時雞和法國雞開始,他把各個國家的雞找出來,讓他們交配,現他已成功孕育出第14代雞種Silkie,包含了來自14個國家的基因(包括比利時、法國、德國、泰國、俄羅斯、美國、英國、荷蘭、巴西、土耳其、意大利、古巴和墨西哥)。這像是生物學家的物種試驗,但他確實個地道的藝術家。世博會期間,他帶著“世界雞繁殖計劃”來到了上海,這是他在中國的首個個展。
這事兒聽上去有點瘋狂,但在上海證大藝術超市的展覽現場,當大家看到這些雞時,露出了如孩童般驚喜的神情,無論男女老幼、沒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這種最質樸的表達打動了每個人。
為什么會是雞,而不是其他什么?“因為雞是最早被馴養的家禽,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且我們的食物來源90%來自于雞。我五歲時發現,雞是種很可愛的動物,但為什么要被囚禁?”凡麥西爾林說。
通過這個繁殖計劃,凡麥西爾林把生物的進化與藝術的靈性世界打通了。他去選擇雞,在一群白色雞中選擇那只不同的黑色,這只獨特的黑雞在他眼中散發出藝術家的氣質,就如同那只特立獨行的豬于王小波的意義。這個可愛的比利時人期待著每次雜交的產物,因為那是不可期的,超越你的認知和想象,并且完全是不可控制的。
李小鏡用影像來表現這種雜交,那些人獸影像沖擊著我們的想象力,也讓我們對自身有了新的察覺。我們從那一張張動物化了的人臉,或說是人性化了的獸面上讀出人與獸之間的共通之處,人性與獸性之間的微妙界限。《阿凡達》的在全球的大熱,更是將物種雜交的想象做了世界化的推廣,藝術界的最新段子是:阿凡達的造型是否抄襲了李小鏡。 而凡麥西爾林做得更直接,直接讓雞去生產,讓雞出創造。
“在比利時的歷史中,不斷有其他國家的侵略、占領,造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所以我們的視野更寬廣些,是全球性的、而不僅僅關注腳下的土地。”凡麥西爾林告訴記者。
“世界雞繁殖計劃”有著多元的學術背景:生物學、遺傳學、進化論。凡麥西爾林說,這個計劃強調物種的多樣性和平衡,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價值。他用繪畫、攝影、裝置等藝術手段去展示這個計劃,并用藝術的分析來回應關于人性的基本問題: “什么是生命?”、“我們作為一個物種、作為一個個體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這個生物體的交配實驗更像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種隱喻。5月19日,凡麥西爾林帶來到世博會比利時展館做講演。他覺得,此時的上海,在開放的情境下與各國的文化融合,會產生新的美妙的東西。“就像是被環境受精,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與外界發生聯系,城市要在多變的環境中尋求平衡,交流的結果是非常珍貴的。”
在凡麥西爾林的體系中,平衡是至關重要的:自然與文化的平衡、物種與人類的平衡。而物種的雜交恰是保持生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在證大藝術超超市展覽的現場,一只金雞蛋閃閃奪目,“人人都想得到一只金雞蛋,不是嗎?” 凡麥西爾林打趣道。在他看來,雞蛋是生命的象征、一個完美的暗喻:所有生命體形成的最初模樣。
凡麥西爾林是個有趣的人。他出身在一個藝術世家,但21歲的時候,他卻去做了一名廚子。不是普通的廚子,是在二星級比利時的高檔餐廳做法國菜。他做菜猶如藝術創作,喜歡創造新的菜式,他的天賦驚人,創造了很多經典菜式和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