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個可大可小的詞兒,有時高冷得離我們很遠,有時就是孩子手中的蠟筆,或者粘滿泥巴踩在床單上的腳印一樣就在眼前,也許,藝術沒有“是什么”,卻有“像什么”,它的樣子會由你心境去創造。
鄉草集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它并不對藝術高談論闊,只提供一個渠道,讓每個心存善良、擁有回憶與感情的普通大眾無限接近“藝術”。

鄉草集文化及藝術消費品聯展,在北京宋莊小堡村低調開場,沒有剪彩、沒有鞭炮、沒有領導、沒有請柬,卻高朋滿座。一年365天,每周一個鄉草集合作畫家的專場畫展,每年52場。首場展出趙玉華和趙明這兩位出生在黑土地的姐弟倆的水墨畫作,結合琴茶交映,美不勝收。
趙玉華和她的大地情懷
如果時光能夠追溯,趙玉華能想到的一切藝術創作的起點仿佛是那年冬天,熱愛木雕的父親認真雕刻山水作。限于工具,線條流暢簡單,寥寥幾筆卻把意境彰顯——那是幼年生活中的日常,是藝術啟蒙的無形熏陶。
往后趙玉華自己也愛上了畫山畫水,像父親締造的簡約(簡約裝修效果圖)意境般,她開始在自己的創作中與自然對話,與自己對話。并隨著心境的與日成熟,將起初的一份山水自然醞釀成當下濃厚熱烈的大地情懷。
趙玉華說,她不喜歡畫花鳥,具象的物件更講究技法、精致入微,而她知道這并不屬于自己的藝術追求境界。磅礴的大地情懷才更能使這個生長于廣袤黑土地上的女子得到最深情的釋放。


趙明與他的藝術符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剛剛從戰爭復蘇,全年工農業總產值換成美元,還不夠美國的尾數。“吃不飽”是留給少年趙明深入骨髓的三個字。七十年代后,農村開始推進包產到戶,農民有了自己的牛,自己的地,干得起勁。院落里堆滿玉米棒子,各種蔬菜干糧。那種喜悅堪比“贏得人生”的感覺。直到現在,只要回憶當年的收獲場景,趙明會情不自禁地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緣于這種情結,他的畫作常見到鄉間村落的清新畫作。我以為,這是很值得被收藏的系列作品。那畢竟是從歷史走出來的親歷者用畫筆留住那時苦與樂的時代見證。
孔德輝與他的那把古琴
孔德輝的古琴技藝,是從宮里傳下來的。作為“太和坊”的創始人,孔德輝一直奉行“禮樂教世”,將孔子的“禮”與“法”,通過“正能量”的琴法傳于后世,凈氣明心。
古琴是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陰陽之氣;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
古琴音樂,可空靈飄逸,可渾厚深遠,可細若憂絲,分為天、地、人三聲。在當下浮華繁復的世界,是一種清涼的補償——古詩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講的就是這種感覺吧。
孔德輝還說,學習古琴入門不難,難的是學精。人們可以五分鐘內學會一首古曲。卻可能需用一生湊出它獨特的韻味和境界。
王思陽和她的“仙茶”
中國古人對品茶之境頗為考究。所得所論之茶,所論之境必然兩兩相宜,才可得茶之趣,茶之味。擁有多年從事茶道的王思陽認為,畫展現場因有了茶,氣氛更加逸然。
更有小橋流水,坐起蓮花,增添飲茶賞畫之趣。再加之古琴古韻,啜飲一杯“水仙”,“琴棋書畫詩酒茶”的傳統文化則更為完整而飽滿,使在場的每一位都可得一份瞬即一世的靜心與陶冶。
鄉草集文化及藝術消費品聯展將會一直以低調務實的姿態,致力于草根藝術和大眾收藏。
展覽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小堡村北塘藝術區H1
行車路線:百度導航或高德導航搜索“茗香石韻”,選擇適合您的交通方式
聯系電話:010-6057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