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由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指導、中國文化產業聯盟和中藝財富畫院有限公司在京承辦的“藝術品交易創新研討會暨中藝財富藝術品‘1+3’模式發布交流會”活動期間,總裁沙水兵向記者介紹說,這個平臺共涵蓋中藝商城、中藝微購、中藝博寶、中藝眾籌、中藝拍賣、藝術銀行六大平臺。它融合了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優勢,切實落實國家大力打造“互聯網+”的戰略部署,將互聯網、金融和文化產業完美的結合起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和更加完善的藝術品收藏支持。4月9日,中藝財富“互聯網+藝術金融綜合平臺”上線發布會暨招商大會在京成功舉行。眾多藝術品創造者、經營者、輔助者、消費者和監管者踴躍參會。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中央宣傳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不久前曾為此出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的指導文件,使得藝術金融行業得以厚積薄發的態勢迅猛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藝術品行業領創企業中藝財富,秉承“讓藝術走近人民”的發展理念,自主打造的“互聯網+藝術金融平臺”應運而生。據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總策劃師馮乃華現場向媒體介紹,藝術品金融是文化金融的核心內容之一,一方面藝術品本身能夠與金融投融資有效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在金融資源的支持下,藝術品創作也可能獲得新的發展動力與生命力。

“以往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模式一般是由傳統畫廊、拍賣公司來完成交易。現在構建的是一個由線上終端、自由買賣、大數據系統管理形成的新型交易模式,整個交易過程更透明、更公正。‘互聯網+藝術金融平臺’是藝術金融領域里的重大突破。”中藝財富畫院有限公司總裁沙水兵指出,“此舉不僅降低了服務對象的參與門檻,服務對象更廣泛,不同經濟實力的人可以選擇合適的藝術品進行投資與交易,真正實現讓藝術走近人民,還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模式,由線下交易變為線上交易。文化需要傳承,藝術需要創新,只有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才能讓藝術品文化繁榮發展。”
沙水兵認為,互聯網+藝術金融發展有兩大瓶頸:一個是網站的藝術品資源沒有保障。畫廊、拍賣行、大藏家等在藝術市場上打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好的作品被他們所壟斷,而藝術品電商這股新興力量還處于幼年時期,好的資源十分有限,不能保證網絡交易藝術品的高質量、高價值。另一個瓶頸是網絡銷售對象不夠壯大。針對這兩個瓶頸,沙水兵談到了中藝財富的兩大破解方法:一方面,中藝財富經過20年的打拼,由一個20多人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壯大成一個有40多家分公司、6個大型藝術品商城、2500多員工的大型文化企業。目前有簽約畫家1300多位,其中曾經擔任過國家美協主席副主席、理事級別的國內名家有128人,擔任過各省美協主席副主席的有112人,全國美協會員級以上的畫家有1032人。公司收藏的名家美術作品共4萬多幅,收藏作品原值超過40個億;收藏的珠寶玉器數以千件,原始價值超過20個億。從而破解了第一個瓶頸。

令人目不暇、琳瑯滿目接中藝財富藝術品展廳珠寶
中藝財富從2009年開始,開發互聯網+藝術金融綜合交易平臺,歷時7年之久。重點開發了藝術品眾籌這一介于藝術金融和傳統消費兩者結合的創新板塊。重新設定了交易型回報式的眾籌規則,把與公司簽約的書畫名家的作品打成資產包進行實物眾籌,讓廣大的藝術品收藏愛好者投資選購。為了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公司按照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了一個“三包”服務條款,消費者在約定的三包期內,可以將所購買的藝術品退給公司。因為藝術品有其稀缺性、增值性的特點,投資后有了回報,就實現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資本良性循環,極大地擴容了藝術品交易市場。到目前為止,公司擁有穩定的收藏客戶5萬多人。由此,第二個瓶頸也被破解。

中藝財富畫院有限公司總裁沙水兵受到眾多權威媒體追逐采訪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總策劃師馮乃華認為,藝術品交易創新抓住了藝術金融市場的關鍵。藝術品交易是藝術品以貨幣及服務為媒介的價值的交換。藝術品交易方式困惑業界己久。今天我們思考藝術品交易創新,應從以什么樣的藝術品交易方式服務文化強國戰略,壯大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的角度出發,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全面啟動藝術品進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組合產權投資等金融主場交易和交易方式的創新,這應是大勢所趨,也是眾望所歸。

媒體記者參觀和采訪印刷、制作車間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迅速發展,藝術品金融化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性作用,極大降低了藝術的參與門檻。大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合適的藝術品進行投資與交易,加快了平臺化發展,把人們的藝術財富轉化為真正的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