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吹散步上花階看月圓,心里本欲與他多敘言,奈何禁規已定了先,不許再流連,你爬墻過快回營轉,切莫忘記我苦心一片......",粵劇“八牡丹”之一的“白牡丹”,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百花亭贈劍》中的唱段依然讓人回味。香港回歸二十年間,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對于傳統的精華亦加大保護與傳承,令“港味”地道永存。粵劇就是其中之一,在當今各種娛樂文化沖擊下其仍舊在香港保持著獨特的地位。

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百花亭贈劍》中所穿的粵劇戲服(局部)
由香港特區政府主辦,以“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 為主題的成就展于6月27日~7月16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舉行。本次展覽分為十個單元,共展出40余件(套)展品、40多段視頻及230多張照片,并有模型、多媒體制作和互動裝置配合,圖文并茂,全方位介紹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最新發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展出的香港粵劇名伶吳君麗在《百花亭贈劍》中所穿的粵劇戲服在展覽現場吸引了不少目光。作為香港人心中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粵劇如今已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國務院接納粵港澳三地政府的申報,于2006年5月將粵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向聯合國教育、科技及文化組織申報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9月30日申報成功,粵劇成為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受西方文化熏陶,但也保存中國文化習俗,而且相當完整,例如圖中的盂蘭勝會。
除了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大坑舞火龍、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和古琴藝術10個項目,也已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成就展上播放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頻資料,現場觀眾紛紛駐足觀看,贊嘆“港味”十足。實際上,這十大項目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但僅僅是香港非遺文化的一個縮影。經過考察,香港有700多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案。“大都會、小地方,四面八方來的人”,形成了香港特別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東西薈萃。有些文化遺產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由內地傳入,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形成體系。
香港回歸后,特區政府在保存、推廣及發展粵劇方面做出很多努力,著力營造有利粵劇發展的文化生態。民政事務局多次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粵劇專用場地,資助了多項藝術教育、社區推廣及觀眾拓展計劃。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推出“粵劇小豆苗”計劃,引導學生認識、欣賞粵劇文化。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里設置了“粵劇文物館”,館藏粵劇文物230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承傳工作令到香港煥發出傳統與現代無窮的魅力。

除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育,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特區政府致力在持續發展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豐富的圖片、視頻資料,都充分展示了特區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存、自然和歷史遺存保育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