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灶,雙眼灶,甚至四眼灶;或用民間神話故事做底,或畫各色吉祥動物和水果,或用雕塑為灶頭添彩……日前,記者走進月河街區高公升醬園時,看到我市的灶畫老藝人們正埋頭創作自己精心設計的江南民間灶頭。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覺民告訴記者,這是剛剛開建的嘉興灶畫藝術館,預計于今年6月的國家文化遺產日當天正式開館。
力爭再添一個世界文化寶貝
用磚塊石灰巧妙構建,從最下面進柴火的灶口,到中間放鍋子的灶眼,再到最上面的灶山……在使用煤氣灶和電飯煲之前,這樣的灶頭一直是民間燒飯做菜的普遍工具。而灶山和圍著灶口、灶眼的灶肚子上,總會有民間的能工巧匠畫上各色圖案,恣意怒放的荷花以喻和諧,引頸聳翅的仙鶴以喻長壽,這樣的民間藝術被稱為“灶畫”。自嘉興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我市已開始規劃將“嘉興灶畫藝術”項目申報下一屆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力爭再為我市贏得一個世界文化寶貝項目。
為了讓已經習慣于電飯煲和煤氣灶的現代人親眼目睹民間灶畫樸素又深遠的藝術魅力,更好地傳承嘉興灶畫藝術,我市去年在王店鎮成立了首個民間灶畫原生態保護區,今年又開建了這個嘉興灶畫藝術館。記者在現場看到,擅長畫民間英雄人物的海鹽縣灶畫藝人趙祥松,擅長各類跡象動物和水果創作的王江涇鎮灶畫老藝人施順觀,擅長創作中國民間神話人物的桐鄉灶畫老藝人沈良華,都在專心地創作著自己設計好的江南灶頭。
游客可體驗灶畫創作
據介紹,嘉興灶畫藝術館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樓設置由我市15位省、市級灶畫傳承藝人創作的15個風格迥異的實體灶,灶上放置蒸架、鐵鍋等炊具,鍋內放有粽子、米飯等仿真食物。灶頭旁邊放置儲水用的水缸和民間吃飯用的小板桌,桌上同樣放置一些仿真民間菜肴,營造江南農家淳樸清新的生活氛圍。此外,一樓還將設置10個清水灶具模型,這是用來給參觀的游客們動手體驗灶畫創作的。二樓主要是對嘉興灶畫藝術的歷史回顧和圖片展示以及灶畫等民間藝術的傳承講座。
考慮到藝術館內的灶頭無法移除,游客們的手繪作品也無法帶走,藝術館很想設計推出用硬紙板制作的灶頭小模型作為藝術館紀念品,方便游客帶走留作紀念,同時也能把嘉興的民間灶畫藝術傳播出去。“不知道晚報的讀者中有沒有擅長手工制作的高人,如果有興趣有能力,歡迎加入到保護民間灶畫藝術的隊伍中來!”張覺民說,嘉興灶畫藝術館預計在6月12日開館,當天還將安排江浙滬灶畫藝人現場創作比賽。